简体 - 正體 - 手機版 - 電子報

人民報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中國樓市持續低迷:「金九銀十」已然往事
 
古成
【人民報消息】房地產市場的「金九銀十」已經一去不複返了,今年的九十月房產數據的蕭條與下行屢創新高。 十月房產各項數據蕭條慘淡 10月20日,中共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顯示,9月新房價格環比下降0.4%,跌幅創11個月新高,其中一線城市新房價格環比下降0.3%,降幅擴大0.2個百分點。二線城市環比下降0.4%,降幅擴大0.1個百分點。70個大中城市中9月新房價格環比上漲的城市僅剩五個,是今年以來最少的,70城新房價格整體環比跌幅為0.41%,為今年以來最大值。 二手房情況更糟,9月70個大中城市二手房價格環比全部下跌,出現年內首次全軍覆沒的局面,整體環比跌幅為0.64%,比8月擴大0.05個百分點。 數據同時顯示,1月至9月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為6.77萬億元,同比下降13.9%,其中住宅投資下降12.9%,1—8月新開工面積跌幅達19.5%。 10月二手房地產形勢越加嚴峻,中指研究院11月1日發布數據顯示,今年10月百城二手住宅均價為每平方米1.3268萬元,環比下跌0.84%,同比下跌7.6%。 今年八月以來,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相繼放寬限購,看房量劇增,但實際成交並不樂觀,一線城市無論是新房還是二手房全面潰敗。中指研究院上海企業常務副總經理程宇稱,10月上海新房成交面積環比下降22.7%,安居客上海監測數據則顯示,同期上海二手房(含商業)網簽成交量環比下降9.3%;中原地產研究院數據顯示,10月北京新建住宅網簽環比微降0.2%,二手住宅網簽環比大跌23.7%;樂有家研究中心監測,10月深圳新建住宅網簽量環比降14.1%,二手住宅網簽環比降7.7%;廣州10月單月成交61萬平方米,同比降46%。 克而瑞研究中心數據顯示,2025年10月新房市場供應「腰斬」,絕對量為年內次低,僅高於2025年2月,新房成交環比微增1%,同比下降36%,前10月30個監測城市累計成交9825萬平方米,累計同比跌幅由上月2%增至7%,26個二三線城市合計成交791萬平方米,環比微增1%,同比下跌35%,前10月累計同比下降7%。 惠譽:中國房地產市場尚未觸底 近期,惠譽評級亞太區企業評級董事石露露表示,中國房地產市場或將維持下行態勢,整個行業還在探底的過程中,尚未觸底。 惠譽在今年年初預測,2025年中國新建商品住宅市場的銷售總額將下降15%,至約7.3萬億元人民幣,惠譽一針見血地指出,中國房地產行業仍受嚴重的結構性痼疾困擾,包括存量房庫存高企、就業環境低迷購房者住房支付能力下降等。 惠譽其實是在說,中共國的經濟持續下行,大環境不行了,導致房產泡沫破裂,短期的政策性修複,比如降首付、解限購、寬融資,這只能讓樓市一度出現短暫回暖,但不可能解決根本性的結構性問題。 惠譽預測2025年中國房價將再次下跌4%-6%,2026年將繼續下跌2%-4%。而高盛在今年6月發布報告稱,在2021-2025年房價已累計下跌20%的基礎上,預計2027年觸底前仍有10%-25%的下跌空間,尤其三四線城市因庫存壓力可能面臨更大下行風險。 盡管惠譽和高盛對中國房地產價格下跌幅度給出了不同預測,但在導致樓市惡化的結構性因素上卻得出近似的結論。 首先就是人口的負增長,惠譽稱支撐房價的「人口紅利」在消失,中國人口總量已進入下降通道,年齡結構迅速老化,城鎮化速度放緩,年輕人口銳減,老齡化社會使得「新增購房者」越來越少。 高盛則分析,2022年起人口負增長,90後較80後減少4000萬人,新生兒數量8年降40%,導致剛需群體持續萎縮,城鎮化率已達67%,增速降至年均0.5%,新增城鎮住房需求從2010年代的640萬套/年降至2030年的280萬套/年。 其次是,庫存與債務的壓力。惠譽報告指出,問題根源在於「槓桿紅利」也在消失,以前地方政府通過賣地獲得財政收入,開發商通過高槓桿拿地融資,銀行通過房貸放水獲得利潤,而居民則用三代人的積蓄去追逐資產升值的幻覺。現在整個經濟體系的槓桿已經飽和,居民資產負債表也在被動收縮,當居民不願再舉債消費、企業不敢再舉債擴張時,房地產這個昔日的「增長引擎」,自然難以再啓動。 高盛分析,截至2024年底全國新房庫存金額達93萬億元,相當於GDP的67%,曡加房企總負債59萬億元(不含預售定金),行業平均融資成本超7%,房地產行業總負債59萬億元(不含預售定金),部分企業利息支出占銷售額的30%以上,形成「降價-虧損-再降價」循環。高盛還指出,2024年貨幣政策寬松力度創十年新高,但政策乘數效應降至歷史低位為0.3,受制於地方政府債務率125%、居民槓桿率62.8%及企業資產周轉率下降,因此政策刺激效益邊際減弱。 惠譽在最新的預測報告中稱,中國房地產尚未觸底,整個行業的穩定需要一攬子政策來解決現有的這些痛點,包括對經濟的提振、就業環境的改善、有效去庫存等,行業實現真正的止跌企穩仍需時日,需等待經濟、消費和市場預期逐步形成良性迴圈。 法拍房激增,呈現結構性風險 中國住房擁有率超過90%,遠高於日本的77%、美國的65%等發達國家水平,人均居住面積已達42平方米,高於多數主要發達國家。住房空置率方面,2022年28個大中城市平均住房空置率為12%,處於偏高區間,其中一線7%,二線12%,三線16%,三線及以下城市住房相對過剩。 而在住房需求方面,根據相關預測,新房剛需由2024年的1.9億平方米將降至2035年的0.7億平方米,以後加速下降,甚至轉負。「以小換大」預計由2024年的2.9億平方米將下降至2035年的2.6億平方米。「以舊換新」預計由2024年的3.5億平將下降至2035年的2.8億平方米。投資需求未來10年基本為零。 房價收入比方面,中國約為10倍,處於世界高水平,遠高於美國的6.8倍、日本的5.3倍,住房租售比方面約為2%左右,處於世界低水平,而全球重點城市的租金回報率多在4%以上,即使考慮到海外有房地產稅,中國的租金回報率仍然偏低。 更為主要的是,中國的經濟整體仍處於不斷下滑的通縮通道,投資、消費、出口三大經濟引擎全部停滯,失業率高企,民眾不只是不敢買房,已經買房的根本還不起房貸,中產返貧資產縮水現象越演愈烈,反映在房產上就是法拍房的激增和結構性風險。 根據《2025年上半年全國法拍市場大數據分析報告》顯示,2025年上半年全國法拍房掛牌量達到57.66萬套,同比增長了18.8%,成交量8.36萬套,成交率僅為14.5%,處於歷史低位,法拍房平均變現折扣率已降至77.29%,為近年最低水平。 其中住宅類法拍房表現尤其引人關註,2025年一季度法拍住宅房源掛拍9.9萬套,成交2.6萬套,成交均價同比下跌6.1%,這種價格下行趨勢正在全國範圍內蔓延。更值得警惕的是,法拍房市場內部結構出現明顯分化,一拍房源成交率僅11.61%,而二拍和變賣階段房源成交占比合計達到67.05%,成交路徑後移,反映買方對初始定價認可度持續下降。 法拍房已成「價格刺客」,反映的是整個房地產市場的價格預期。而更為悲慘的現實是,數字背後是數以百萬計的居民家庭財富的幻滅,多數家庭完全資不抵債,跌入的房財兩空外加銀行負債的慘狀,家庭幾乎處於毀滅的邊緣。 中共房市短期政策成效如曇花一現,難見長效,結構性問題難解、無解,樓市低迷已成死局、定局,也必定會反噬、拖累整體經濟深度下滑。 (人民報首發)△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25/11/4/92904b.html
打印機版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機版
 
 
 
 
 
 
 
  近期最受歡迎的文章 
2025年11月4日
 
 
本報記者
 
 
專欄作者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