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外蚊子惹禍?粵驚爆478人染基孔肯雅熱 無特效藥和疫苗(圖)
 基孔肯雅熱是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V)引起,通過伊蚊,俗稱花斑蚊,叮咬傳播的急性傳染病,目前尚無特效藥和疫苗。(網絡圖片) |
【人民報消息】(人民報記者程曦報導)7月15日,一則「佛山順德區確診478例基孔肯雅熱」衝上大陸微博熱搜第一,截至目前搜索量達到 1123654。據大陸媒體報道,中國廣東佛山市順德區衛生健康局7月15日通報了一起基孔肯雅熱本地疫情稱,截至今天(7月15日),順德全區累計報告確診病例478例,通報中最顯眼的是4個字「境外輸入」。據介紹,基孔肯雅熱是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V)引起,通過伊蚊,俗稱花斑蚊,叮咬傳播的急性傳染病,目前尚無特效藥和疫苗。
通報稱,7月8日,順德區監測發現一起境外輸入引起的基孔肯雅熱本地疫情。經主動病例搜索和檢測,截至7月15日,全區累計報告確診病例478例,主要集中在樂從鎮、北滘鎮、陳村鎮,均為輕症病例。
廣東汕頭疾控7月15日也發佈消息稱,近期從基孔肯雅熱流行地區或正在發生本地疫情的地區(如佛山順德)回汕後,要做好自身健康監測,若出現發熱、關節痛等症狀,務必立即就醫,並告知醫生近期旅行史。
據「廣東疾控」微信公眾號消息,目前在亞洲、非洲、歐洲和美洲等110多個國家已發現基孔肯雅病毒,該消息稱,如今該病借助氣候變化與跨國旅行快速擴張版圖,大陸口岸也持續面臨輸入風險。若出現手腳小關節劇痛、高燒不退、出皮疹等症狀,需警惕基孔肯雅熱。
南方都市報報道,佛山市第一人民醫院院感染科主任白紅蓮就基孔肯雅熱做出提醒:當前正值高溫多雨季節,蚊蟲活動頻繁,已進入登革熱、基孔肯雅熱等蚊媒傳染病高發期,她呼籲,廣大市民需增強防控意識。
封面新聞記者檢索公開文獻發現,佛山順德區的此次疫情,是2010年以來中國發生的基孔肯雅熱本地暴發事件中,確診人數最多的一起。
中疾控參與的《2010-2019年中國輸入性基孔肯雅熱病例流行病學特徵分析》研究顯示,2005年以來,該病毒在非洲、南亞、東南亞和印度洋群島引起多次暴發,全球範圍內基孔肯雅熱的發病率與病死率不斷上升。2008年,中國首次在海外歸國人員中檢出基孔肯雅熱輸入性病例。2010至2019年,中國(不含港、澳、台)共報告基孔肯雅熱突發疫情事件61起,累計報告輸入性病例94例,本地病例425例,合計519例,未出現死亡病例。
有網友說,通報說都是輕症,但政府大張旗鼓的宣傳,看來背後大有文章。
還有網友表示,騙鬼吧!怎麽可能都是輕症?死了人照樣隱瞞。
也有網友表示擔心,沒有特效藥,沒有疫苗......
什麼是基孔肯雅熱?
「基孔肯雅」取自基馬孔德(kimakonde)語中的一個詞,意思是「變成歪曲的」,描述病人因關節疼痛而彎腰的樣子。
基孔肯雅熱是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v)引起,經伊蚊傳播,以發熱、皮疹及關節疼痛為主要特徵的急性傳染病。1952年首次在坦桑尼亞證實了基孔肯雅熱流行,1956年分離到病毒。本病主要流行於非洲和東南亞地區,近年在印度洋地區造成了大規模流行。
基孔肯雅熱的傳播途徑是什麼?
CHIKV 主要通過攜帶病毒的伊蚊叮咬傳播給人類,其中埃及伊蚊和白紋伊蚊是主要傳播媒介。在疫情流行期間,人類作為病毒的主要宿主,蚊子叮咬感染個體後會攜帶病毒,進而傳播給更多人,形成傳播循環。
感染基孔肯雅病毒有哪些臨床症狀?
CHIKF 的典型特徵是急性發熱和劇烈關節疼痛,疼痛可持續數週甚至更久。關節炎通常呈對稱性,主要影響手腕、膝蓋、腳踝和手部關節。此外,患者還可能出現肌痛(尤其是下背部和腿部肌肉)、腱鞘炎、皮疹等症狀,關節炎常導致關節腫大和敏感。
慢性關節炎是 CHIKF 的嚴重併發症。此外,該疾病還可能引發眼部疾病,如鞏膜炎、視神經炎、視網膜炎、結膜炎和葡萄膜炎等,其中視網膜炎較為常見,且通常具有自限性。
如何治療?
目前無治療基孔肯雅熱的特效藥物和疫苗,主要採取降溫、止痛等對症處理;發熱期應臥床休息,不宜過早下地活動,防止病情加重。
基孔肯雅熱主要在哪些地區流行?
基孔肯雅熱主要流行季節為夏秋季,熱帶地區一年四季均可流行,病例主要分布於非洲、南亞和東南亞地區。該病流行的非洲國家和地區主要為坦桑尼亞、南非、津巴布韋、扎伊爾、塞內加爾、安哥拉等。基孔肯雅熱也在亞洲的印度、斯里蘭卡、緬甸、越南、泰國、老撾、柬埔寨、菲律賓等國家流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