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佳能中山關停:投資者必須看見的三條大趨勢 |
|
———— 從外資撤離,看製造業遷移與資本市場的新格局 |
| |
|
趙曉
|
|
【人民報消息】佳能中山工廠 24 年的歷史,以一紙停運公告結束。
本文從投資者角度,總結三條正在重塑資本流向的新趨勢。
一、外資撤離不是「經營問題」,而是「風險定價」
如果只是盈利下滑,跨國公司通常會選擇:
裁員
合並生產線
降本增效
部分外遷
但佳能一步到位關閉整廠,說明問題不是利潤,而是不可控風險。
對於跨國企業,風險定價有四項:
市場風險 → 制度風險 → 地緣風險 → 供應鏈中斷風險
這四項風險一旦疊加,再大的市場也無法彌補:
匯率與政策不確定性
地緣緊張
出口管制與科技規則
供應鏈鎖定與投資安全評估
投資者看到的核心並不是「佳能虧了多少」,而是:
全球企業對中國制造的系統性風險溢價正在重新定價。
風險溢價一旦被寫入 CFO 的 Excel 模型,就是永久性變量。
二、日本企業的結構性「去中國化」——數據比情緒更說明問題
據日本帝國數據銀行(Teikoku Databank)於2023年10月20日—31日對1,908家日本海外經營企業進行的最新調查顯示:
1.將中國視為「最重要市場」的日本企業,佔比已從:
2019 年:25.9%
2023 年:12.3%
四年時間直接腰斬。
2.將中國視為「最重要生產基地」的日本企業,佔比也從:
2019 年:23.8%
2023 年:16.2%
同樣呈現明顯下降。
這些變化與同期的趨勢完全吻合:
日本對華貿易額自 2021 年見頂後連續兩年下滑
日本企業對中國的新投資額下降至十年來低位
日本經濟產業省推動「供應鏈安全補貼」,鼓勵回流與外遷
換句話說:
不是一家在撤,而是一整個日本企業群體在做戰略性「去集中」調整。
這才是佳能關廠背後的「大邏輯」。
很多投資者忽略了一點:
日本是全世界最敏感、最謹慎的供應鏈國家。
日本企業撤離並不說明「他們討厭中國」,
而說明他們看到的風險指標已經觸碰閾值。
日本企業在全球制造業的特點是:
供應鏈極其精密
非常重視「制度預期」
對中斷風險零容忍
在海外投資中最重視「確定性和穩定性」
佳能關廠不是個案,而是「日本供應鏈策略升級」的一環:
關鍵生產線回日本,高勞動密集線轉東南亞,中國從「中心」變為「節點」。
資本的結論很簡單:這是結構性遷移,而非暫時調整。
三、全球制造業版圖進入「3.0 時代」:安全權重超過效率
投資者現在必須調整認知:
過去 30 年
→ 全球化:效率最大化
「中國是世界工廠,不可替代。」
2010年—2019年
→ 全球化:成本+區域化
越南、馬來西亞開始承接部分低端產能。
2020年—目前
→ 全球化 3.0:安全與價值觀主導
美日歐供應鏈分組、分區、分層。
佳能關閉中山工廠,其背後邏輯與三星撤離惠州、松下關閉等離子工廠一樣:
安全優先
地緣評估優先
政策確定性優先
供應鏈可控性優先
資本市場看到的是:
「安全紅利」正在成為新的投資底層邏輯。
越南、印度、墨西哥等國的制造業估值溢價,就是這條邏輯的定價結果。
四、對全球資本的三條投資判斷
1. 制造業鏈條將繼續分散,不會回頭
電子、汽車、半導體、光學設備等行業都將:
上游留在盟友國家
中游多點布局
下游靠近終端市場
中國制造仍會保有優勢,但佔比將繼續下調。
2. 對中國市場的投資模型正在從「高增長模型」轉向「穩態模型」
投資者要把中國視為:
一是已經告別高速增長
二仍是全球重要的消費市場
三是全球供應鏈不會再「一地押注」
適合投資:
內需+服務業+本地品牌+高端制造中的優勢領域。
不適合押注:
高度依賴全球供應鏈、靠外資支撐的產業。
3.東南亞與印度的制造業紅利將持續 10–20 年
這不是短期情緒,而是長期結構:
地緣政治加持
人口紅利
勞動力成本
供應鏈多元化政策
佳能的撤離只是一個信號,更多外資將在未來五年跟進。
五、一個現實但重要的判斷:
外資撤離不代表中國制造會崩潰,但代表中國制造的「全球中心地位」正在下降。這是結構性趨勢。
投資者則要看清楚:
不是哪家工廠走,而是一個時代在變
不是中日兩國關系,而是全球供應鏈新規則
不是佳能的業績,而是風險溢價如何被重寫
在全球資本的眼裡,制造業版圖重構,是未來十年最確定的趨勢之一。
誰抓住「全球化 3.0」的關鍵路徑,誰就抓住了下一個20年的增長。
(轉自「雲上迦南」)△
|
|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25/11/28/93180b.html |
|
打印機版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