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中美經濟不是中國趕超 而是美國大步甩開中國(多圖) |
| |
|
趙曉
|
【人民報消息】2000年初,世界普遍相信「中國奇蹟」將改寫全球經濟格局,中國經濟總量將趕超美國;但21世紀20年代中期,歷史出現了出人意料的逆轉——不是中國在趕超美國,而是美國在大步甩開中國。
.在過去二十年,中美經濟關係經歷了一次歷史級反轉,如下圖:
一、數據說話:從「追趕神話」到「重新拉開差距」
先看一組關鍵數據(IMF、世界銀行估算),如下圖:
可以清晰地看到:
.2010年–2021年是「追趕的黃金十年」;
.2021年之後,則進入「重新拉開的新階段」。
換句話說,中國的追趕在2021年觸頂,而美國的領先又開始擴大,中國和美國的差距平均每年下降約3個百分點。
若按現行趨勢推算,如下圖:
1.正常情況(趨勢外推):2030年前後,中國經濟總量可能跌至美國的一半。
2.加速分化(例如人民幣貶值、科技增速差擴大):可能在2027–2028年,中國GDP就不到美國的一半。
3.中國向好(局部復甦):則2034年左右,中國GDP就不到美國的一半。
這意味著所有預測中國將在經濟總量上迅速趕超美國的預言全部失敗,中國出現了如前蘇聯一樣的追趕軌跡。
二、反轉的可能性:為什麼「追趕期」結束?
1.美國重拾增長引擎:制度與創新的復活
許多人忽視了一個事實——美國的復興不是偶然。
過去五年,美國在三個方面重新激活了增長潛能:
.科技革命:AI、大模型、晶元、清潔能源全面開花,帶來生產率躍升;
.製造回流:《晶元法案》《通脹削減法案》推動本土製造鏈重組;
.人口韌性:移民政策放寬、勞動參與率回升,使美國重新具備人口紅利。
結果是:
美國GDP年均增長率重新回到2%–3%,核心通脹得到控制,就業穩定。
更重要的是,美國人重新找回了「制度自信」。
2.中國增長失速:結構性約束疊加
與此相對,中國經濟則進入多重約束期:
.人口紅利消退:勞動力收縮、老齡化加速;
.房地產泡沫:資產泡沫擠出實體投資;
.債務負擔上升:地方債務、隱性融資拖累未來增長;
.外資撤離與信心滑坡:全球供應鏈重組、投資轉向東南亞與印度。
這並非短期波動,而是結構性問題。
2021年以後,中國年均實際增長率下滑至4%左右,而名義增長受匯率影響更低。
這意味著——增長的「速度紅利」已經消失,體制的「摩擦成本」正在顯現。
3.全球資本投票:用腳決定信任
資本是最敏感的溫度計。
近三年,外資對美投資增加,對華投資銳減;標普500創新高,而滬深指數、港股長期低迷。
國際基金經理們說得更直白:
「美國每天吵鬧,但制度可預期;中國看似穩定,卻缺乏確定性。」
這不是情緒,而是制度信任的反映。信任和信心,才是比黃金更寶貴的增長最寶貴的資本。
4.文明增長:創新來自思想自由為代表的大環境
經濟學家早就知道:創新不只是技術問題,更是制度與文化問題。
哈耶克早在八十年前就指出:
「一個社會能否持續繁榮,取決於知識能否自由流動。」
創新不是命令出來的,而是激發出來的,是知識成為生產力的過程。
一個文明若不能容忍異見、保護創造、允許試錯,再多投入也難以孕育持續創新。
也就是說,文明保障的自由才能帶來持久繁榮,沒有自由的增長與繁榮或將絢爛一時,卻終將墜落、曇花一現!
三、「甩開」的後果:全球格局的微調
1.美國回歸全球主導性增長
美元、科技、資本市場、大學體系全面領跑,美國經濟重新成為「全球增長發動機」。
2.中國進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高級階段」
不是貧困,而是結構性停滯。
增長或許仍在統計數據上存在,但越來越依賴政策刺激而非市場創新。
3.新興經濟體分化加劇
印度、越南、印尼成為「去中國化」供應鏈的新贏家;全球資本開始「再分布」,亞洲內部重新洗牌。
四、從「趕超思維」到「文明增長思維」
真正值得反思的,或許不只是數字的變化,而是文明邏輯的變化。
過去四十年,中國模式靠「要素積累+政策動員」取得了奇蹟般的增長;但這種增長方式,本質是「抄作業+外力驅動的擴張」,缺乏思想市場、長期糾錯與自由創新的機制。
而美國的增長雖然波動,卻始終依賴制度自我修復與思想自由競爭。這正是「文明增長」的優勢。
文明增長意味著:
.讓市場在制度規則內自由運轉,主導資源配置;
.讓知識在思想市場中充分流動,知識就是生產力;
.讓權力被法律與信任共同約束,制度能保障自由。
沒有這些,再多的投資與政策,也只能帶來短暫的繁榮。
五、結語:看淡「誰贏誰輸」,關鍵看誰能持久
歷史的反轉告訴我們:
增長的真正對手,不是他國,而是自己。
美國贏在自由的自癒力,中國要贏在理性的自覺性。
中美競爭的下半場,不在於誰製造更多鋼鐵、誰出口更多晶元,而在於——誰能構建自由與秩序兼容的文明機制。
這,才是「文明性增長」的終極考題!
△
|
|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25/11/15/93011b.html |
|
打印機版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