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2023年10月16日
发表
人气:72,932
分享:
|
|
|
| 人心所归 惟道与义(图) |
| |
 | 只关心自身利益,毫不在意百姓福祉、民心民意,这不仅使国家产生巨大内耗,最终导致人民委而去之、众叛亲离的悲惨结局。图为明 仇英《蕉阴结夏图》局部,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公有领域) |
【人民报消息】《二十四史》中收录许多集古人智慧的名句警言、道德理念,让我们能防患于未然,在生活中可以少走一些弯路,非常值得借鉴学习。一起来看以下的名句摘录。
欲治身,先治心;欲责人,先责己。
译文:要修身,应先从心灵做起;要想要求别人,首先要求自己。
明朝时的杨翥,平日持身谨慎。有一天晚上做梦,梦到自己在一个园林中游览,顺手摘下树上的两颗李子来吃。醒后他痛责自己说:“这是因为我平时对于义和利认识不够清楚的缘故,才会梦到偷吃人家园子里种的李子啊!”他从此更加严格修身。
他的一位邻居,每逢雨天,便将自家院子里的积水排放到杨翥院中,家人告知杨翥,他却劝解家人说:“总是晴天的日子多,落雨的日子少。”邻居知道后被杨翥的忍让所感动。
杨翥任礼部尚书时,有一次他家宅院的地基被一位邻居占去三尺,家人为此与对方发生争执,并希望杨翥出面干预,而杨翥一笑了之,并提笔写诗作答:“余地无多莫较量,一条分成两家墙,普天之下皆王土,再让三尺又何妨。”
杨翥礼让、谦和的气度感化了邻居,非但不再争执,反而主动多让三尺,形成一条六尺宽的胡同,“六尺巷”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杨翥“反求诸己”善的力量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处理争端时,愿意各退一步,就能化干戈为玉帛。
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译文:立人之道,在于仁与义。
《孟子》、《资治通鉴.卷第二》都有记载: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么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
孟子回答:“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
“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这些大夫在他们的国家中拥有的不算少,可是如果把义放在后、把利摆在前,那他们不夺得国君的地位是永远不会满足的。”
“反过来说,从来没有讲‘仁’的人却抛弃父母的,从来也没有讲‘义’的人却不顾君王的。所以,大王只说仁义就行了,何必说利呢?”
梁惠王点头说:“对。”
人心所归,惟道与义。
译文:人们内心所归向的,只有道德和仁义。
这句话出自《晋书.熊远传》,是当时大臣熊远上书给东晋开国皇帝晋元帝司马睿的谏言。西晋是秦汉后第一个短命而亡的王朝,统一之后迅速由盛转衰,旋踵而亡。要晋元帝引以为戒。
据史传记载,南北统一后,西晋统治阶层夸耀文德武功,骄奢渐滋,腐化堕落,豪富间竞相比阔,以炫人耳目为能,对民众疾苦却视若无睹。
同时,在皇位继承上陷入严重的分裂内斗,互相讨伐征战,只关心自身利益,毫不在意百姓福祉、民心民意。这不仅使国家产生巨大内耗,人民常年流离失所,最终导致人民委而去之、众叛亲离的悲惨结局。
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明确提出“为政以德”、“宽则得众”的理念,指出行政法律等治理手段只能从外在规范约束百姓的言谈举止,而德礼代表的道德教化则可以使百姓内心为之感化而归服。
孔子举周公辅佐成王的例子。周公励精图治、思贤若渴,前来投奔的人非常多。他有时候洗一次头,几次握著散开的头发去见客;吃一顿饭,也数次吐出含在嘴里的食物去接待客人。即使这样,犹恐怠慢、埋没了来投奔的贤士。周公以“握发吐哺”的精神使天下人心所向,四夷宾服。
“握发吐哺”比喻礼贤下士,求才心切。谁能得人心、得人才,并能正确发挥人才的作用,谁就会由衰而盛,由弱变强;如果失去人心、人才,则会由盛而衰,由强变弱,直至灭亡。齐国名相管仲说“争天下者, 必先争人”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周成王为了表达对周公的感激之情,把鲁国封给周公的儿子伯禽。
伯禽上任前,周公告诫他说:“圣上让你治理鲁国,你一定要谨守谦恭啊!要知道天的道理,不论什么,凡是骄傲自满的就要使他亏损,而谦虚的就让他得到益处。地的道理,不论什么,凡是骄傲自满的要使他改变,不能让他永远满足;而谦虚的则要使他滋润不枯,就像低的地方,流水经过,必定会充满他的缺陷。而人的道理,都是厌恶骄傲自满的人,而喜欢谦虚的人啊!这样才能把国家治理好。”△
|
| 文章网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23/10/16/78268.html |
|
打印机版
|
|
|
|
|
|
 |
 |
 |
|
本报记者
专栏作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