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報消息】 本章目錄:
第七章 進化假說敗壞道德倫理
一、道德植根於人類傳統文化
1.1 道德精髓蘊藏於聖賢教誨
1.2 道德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體現
1.2.1 忠孝仁義禮智信
1.2.2 富而好德
1.2.3 吃苦忍耐
1.2.4 善惡有報
1.3 道德在西方傳統文化中的體現
二、傳統道德的四大本質特徵
2.1 道德價值的普世性
2.2 道德標準的穩定性
2.3 道德超越世間權威
2.4 道德是人之為人的根本
三、進化論從根本上摧毀道德的根基
3.1 進化論使人背離基本道德理念
3.2 進化論破壞道德的穩定性
四、進化論把人動物化 使人墮落放縱
4.1 進化論把人動物化
4.2 進化論使人墮落放縱
五、進化論摧毀法律的道德基礎
5.1 法律以道德為基礎 制約公共權力
5.2 進化論扭曲法律 導致極權
5.3 被扭曲的法律進一步摧毀道德
六、進化論催生血腥邪惡的共產極權
6.1 進化論為共產主義提供所謂的「科學依據」
6.2 進化論是共產主義暴力殺戮的助推劑
6.3 進化論助推共產極權嚴控社會
6.3.1 極權與服從
6.3.2 進化論摧毀人們對極權的「良心抵抗」
6.3.3 共產極權用黨性代替人性 絕對控制社會
6.4 進化論為共產主義腐化人推波助瀾
6.5 進化論與共產主義同惡相濟
七、中共統治下的中國大陸道德亂象
7.1 中國食品安全問題
7.1.1「大頭娃」和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
7.1.2 地溝油、人毛醬油、假冒食用鹽和蘇丹紅
7.2 勿忘「小悅悅」──國人的冷血如何被「練成」
7.3 淒慘的「鐵鏈女」
7.4 「被精神病」的中國人
7.5 被活摘器官的中國人
八、拋棄進化論 恢復傳統道德
在現代許多學校的生物課上,老師都會向學生傳授進化論,聲稱人是從猴子進化而來的,說進化論揭開了生物多樣性和複雜性的奧祕。不僅如此,老師還宣稱「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弱者淘汰」。
那麼,有這樣一個問題,如果人類是進化的產物、是基因的載體,而且人類社會遵從所謂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那人類對道德和正義的追求又有什麼意義呢?
這個問題觸及了一個深刻而又複雜的議題:進化假說是如何影響我們對人類道德和倫理的看法的。在過去的一百六十多年裡,進化論用人從動物進化而來的理論來解釋人類行為,挑戰傳統的道德和倫理觀念,導致道德相對主義甚至道德虛無主義的產生。
進化論不僅影響了生物學界,而且是整個科學界,甚至對人類社會的道德、倫理、法律、政治體系也都產生了深遠的負面影響。
在本章中,我們將深入分析進化假說如何破壞道德和倫理、如何扭曲法律助長極權、如何催生了邪惡的共產主義、如何破壞和阻礙人類的發展進程。
一、道德植根於人類傳統文化
在人類的悠久歷史中,道德一直是維繫社會和文化的基石。從古至今,儘管各民族在地理、語言、文化習俗等方面各不相同,但都遵循一些共同的道德準則,包括誠信、正義、善良、寬容、忍讓等。
這些道德準則來源於上天或神,通過覺者和聖賢的教誨,深深地根植於世界各國的傳統文化中。
從各民族古老的傳說,再到各個文明的開創者,例如被稱為「人文初祖」的黃帝,再到系統奠定東西方文化的老子、孔子、蘇格拉底、釋迦牟尼、耶穌,他們在不同時期為各自民族鋪墊了各國的傳統文化,傳承著道德規範,引導後人遵循著這些道德規範去約束自己、與他人交往。
東西方先賢所傳授的傳統道德智慧,不僅是個人道德規範的基礎,也是社會法律乃至國家運作的基本衡量標準。
1.1 道德精髓蘊藏於聖賢教誨
在東方的古老文化中,「道德」源自於「天道」,後者被視為宇宙萬物遵循的不變法則,這是古代的皇帝遵天道、祭天的原因之一。
道德精髓蘊藏在古籍的軒轅之言、聖賢之教中。《康熙字典》對「德」的解釋是:「凡言德者,善美,正大,光明,純懿之稱也。」意思是,德是光明正大、純潔高尚的象徵。⁸⁰²
俗話說「三尺頭上有神靈」。古人認為真正的「德」,就是無論有沒有人看著你、有沒有法律來規範,一個人的行為都應該符合天理、達到高尚的標準,才是真正的德行。這就強調了一種內在的、自發的道德準則,而不僅僅是受外界規範的約束。
老子在《道德經》裡說:「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⁸⁰³。也就是說萬物非道不能生、非德不能成,天、地、人和萬物之所以能生存發展,皆是源於道德的養育。
在西方文明歷史發展中,道德之水同樣源遠流長。「十誡」中的戒律和《新約聖經》中耶穌的教誨,構成了西方文明的道德基石,無論時代如何變遷,道德規範始終不變。
1.2 道德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體現
中國自古以來被譽為擁有五千年文明歷史的禮儀之邦,這一美譽主要得益於中華文明中的「忠、孝、仁、義、禮、智、信」等核心價值觀。這些被視為個人修養和社會治理的基石,深刻影響了中華文明歷史的發展。
1.2.1 忠孝仁義禮智信
「忠」字的內涵,從它的文字組成上可見一斑。「中」和「心」組成「忠」,是中正不偏邪、盡心竭力、公而無私的意思。「忠」是指人心中一種對天地、真理、信仰、民族、國家、職守及他人等都至公無私、始終如一的真誠態度以及盡心盡力為他人謀事做事的行為。
孔子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否盡心竭力了?⁸⁰⁴
中國歷史上忠貞之士輩出。「精忠報國」的岳飛率領岳家軍抗金破敵,屢建奇功,令金兵聞風喪膽。千古第一賢相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堪稱後世忠臣楷模。
儒家提倡「入則孝」⁸⁰⁵。百善孝為先。一個人的善行,也體現在孝敬父母上。
「仁」是仁愛、仁慈之意,是指對他人的愛護、關懷和同情。
中國的儒家先祖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認為個人應當培養仁愛之心,主張以仁義道德來治理社會,為政者實施仁政則是實現社會諧和的根本。
儒家認為:「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是說,真正的仁德之人愛恨分明,既知道如何正確地關心愛護別人,也能夠辨別出不符合道德的壞人壞事。⁸⁰⁶
「義」是指為了堅持正義和公正,願意犧牲個人私利,為眾人謀利益。
《三國演義》中的劉備、關羽、張飛結拜為兄弟,重義輕利、捨生取義的事跡膾炙人口。三國故事所詮釋的「義」為華夏文明寫下濃重的一筆。
「禮」 指的是儀式、規範和禮儀的意思。這包括個人行為和社會互動中應當遵從的規範和禮儀,強調禮貌、敬意以及遵守社會規則。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這是儒家對個人修養的基本道德標準。⁸⁰⁷
「智」是智慧、聰明的意思。這指的是對知識的追求和理性思考的能力。儒家主張個人應當追求知識、提升自己的智慧,以更好地履行社會角色。
「知者不惑」,這裡的知,與「智」同意,是指智者判斷事物明察秋毫、能明辨是非,不會被假象所迷惑。⁸⁰⁸
「信」是誠實、守信之意,強調個人應當信守諾言、對他人誠實守信,「民無信不立。」⁸⁰⁹
《禮記》中提倡「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也就是說作為一個個體,當先修養自己的品德,然後培養諧和的家風,進而治理好國家,最終為天下謀太平。⁸¹⁰
1.2.2 富而好德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⁸¹¹,意思是說,君子通曉道義,小人通曉私利。因此儒家強調「罕言利」⁸¹²,意思是極少談論私利。而當今社會的人多注重追求經濟利益,甚至有些人覺得經商與重視道德似乎有衝突。其實不然。
《增廣賢文》裡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⁸¹³。孔子的學生子貢,就是一個既富有又重視道義的商人。子貢將孔子教的道德價值銘記於心,忠誠守信,以義取利,以利濟世。子貢資助孔子周遊列國十四年去傳播儒家思想,並且子貢完全是無私奉獻、不計回報。⁸¹⁴
子貢還奉行儒家仁愛思想,兼濟天下。他將仁義與經商完美結合,為人們樹立了仁愛、誠信的儒商典範。
1.2.3 吃苦忍耐
忍耐是指能吃苦、忍受困難,在面對挑戰、遇到侮辱時,也能夠克制自己的情緒而處之泰然、從容對待。
中國歷史上的韓信(出生年不詳—公元前196年),因不願與別人爭鬥,選擇從對方胯下鑽過去。正是這種忍耐和大度,最終使他成為漢朝的大將軍,成就了非凡的事業。⁸¹⁵
漢朝中郎將蘇武(公元前140年—公元前60年)奉命出使匈奴,被俘虜十九年期間忍受了極大的痛苦和折磨。匈奴對蘇武嚴施酷刑,斷其食糧,逼其投降;又讓他去放羊,稱要等公羊產奶之後才會放他回朝。蘇武堅守自己的節操,囓雪吞氈,不怕威脅、不懼折磨,終不屈服。後來,他終於成功返回漢朝。⁸¹⁶
1.2.4 善惡有報
《增廣賢文》說「再三須慎意,第一莫欺心」,意思是,一個人做事要再三考慮、慎重行事,但是首先要順從自己的良心,切莫做違背良心的事。⁸¹⁷
古語云:「人在做,天在看。」這些都是提醒人們要時時刻刻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所作所為,要符合天理,不要欺騙自己的良心。
我們在第五章中通過大量輪迴轉世案例論述了人死後靈魂不滅,人的生命在宇宙時空中的存在不只一生一世,人的生命可多次輪迴。人所做的好事、壞事,會在當世或來世產生相應的影響,體現了傳統文化中所講的凡事皆有因果、善惡有報的道理。
《易經》提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意思是,行善積德的家庭,必然有更多的吉慶;積累惡行的家庭,必然有更多的災禍。⁸¹⁸
北宋政治家、文學家、軍事家、教育家范仲淹(989年—1052年)樂善好施,惠澤天下。他為人孝義節廉、扶危濟困;為官清廉,忠直敢言;救濟學子,減少徭役。范仲淹捐出畢生大部分的積蓄,在家鄉購置良田千餘畝,設立義莊慈善機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他一生真實的寫照。范仲淹一生積善很多,後來800年子孫昌盛、賢良輩出,自北宋到清末,范家共出了七十二位宰相。⁸¹⁹
而經常造業或作惡之人,人生際遇也會因此而改變。
戰國四大名將之首的秦朝將領白起(前332年—前257年),一生殺人約百萬,特別是與趙國的長平之戰,趙卒降者四十萬人被白起活埋。白起後來被秦昭王命令伏劍自刎而死。白起一生是戰功赫赫,但是因為殺人太多,結果落了個淒慘的下場。⁸²⁰
中國南宋時期的奸臣秦檜,不僅是賣國賊,而且以莫須有的罪名害死了抗金英雄岳飛,成為千古罪人,被永遠地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深受世人唾罵。後人出於對秦檜的痛恨,又在岳飛墓前建了秦檜的跪像。岳飛墓前的一則對聯寫道:「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⁸²¹
1.3 道德在西方傳統文化中的體現
與中國文化類似,在西方的文化長河中,豐富而深厚的道德體系同樣是人們行為的指路明燈。它涵蓋了善、愛、正義、勇氣、自律、寬恕等諸多核心元素。
古希臘聖賢先知蘇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70—公元前399)認為人最好的生活方式是通過有德行的生活來培養靈魂,而不是追求物質財富⁸²²。他說,如果一個人知道什麼是善,他就會做善事,因為他會以善為目標;反之,如果一個人不知道什麼是善,他就不能做到善。⁸²³
蘇格拉底教導後人「關心自己的靈魂」,「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⁸²⁴
他還說,「我所做的不過是不斷地勸說你們所有人──無論是老人還是年輕人,不要擔心你們的身體和財產,而是首先且最重要的是關心靈魂的最大提升。」(For I do nothing but go about persuading you all, old and young alike, not to take thought for your persons and your properties, but first and chiefly to care about the greatest improvement of the soul.)⁸²⁵
蘇格拉底主張通過理性的思考、自我反思來實現道德的提升,從而追求更高尚的道德境界。他說:「未經審視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the life which is unexamined is not worth living.)⁸²⁶
蘇格拉底和他的學生、古希臘著名學者柏拉圖也一起提出「勇氣、節制、智慧、正義」(courage, moderation, wisdom and justice)為四主德(The Cardinal Virtues)。⁸²⁷
耶穌的教導對西方文化的道德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強調愛人如己、寬恕仇人、慈悲為懷。《舊約》中傳下來的摩西十誡,體現了做人基本的道德準則,包括孝敬父母、不殺人、不偷盜、不姦淫、不作假等。這些誡命強調愛與正義,引導人們保持正確的道德規範,並為西方社會文明奠定了基本的倫理基礎。
美國的國家先賢紀念碑(National Monument to the Forefathers)位於麻薩諸塞州,是為了紀念五月花號的清教徒而建立的。碑的主基座上矗立著象徵「信仰」的人物,她右手指向天空,左手握《聖經》。底部基座的四個扶壁分別坐著另外四個人物,象徵清教徒建立美國的基本原則,其中之一就是道德。⁸²⁸
道德是東西方傳統文化中永恆的精神財富,是人類文明賴以延續的基石。東西方歷史都彰顯了道德在傳統文化中的重要性。
二、傳統道德的四大本質特徵
作為人類文明的基石,傳統道德展現出其普世性、穩定性、超越世間權威性,道德是人之所以成為人的根本要素。
我們這裡所談論的道德,指的是傳統道德中那些不變的核心價值和標準,而不是人類社會被扭曲的道德敗壞的現象。因為那些被扭曲的道德現象,恰恰正是失去道德約束的結果。
道德猶如文明的橋梁,橫跨不同的文化、種族、信仰和地域,為全人類提供了共同的溝通和理解的基礎。
道德的穩定性體現在,無論世界如何變化,道德的核心準則永恆不變。
道德超越世間的一切權威和個人,為所有人的行為提供不變的衡量標準。
同時,道德是人的根本要素。如果沒有道德,人就不能被稱之為人。
2.1 道德價值的普世性
在世界各地的人類文明中,不同文化和不同民族的道德價值都大致相同,這說明道德價值觀念超越地域和民族,具有普世性的特點。
在儒家文化中,有「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德原則⁸²⁹。猶太教也有「如果施加給你會引起你的痛苦,也不要施加給別人,這是全部的律法,其它的都是補充性的」(What is hateful to you, do not to your neighbor: that is the whole Torah; the rest is commentary)⁸³⁰。而基督教說,「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⁸³¹。
可見,這些原則在不同文化和社會中普遍存在,展現了人類對真誠、善良等基本價值的共同承認,這些價值觀在維護社會秩序和促進人際關係諧和中發揮著關鍵作用。
在人類的各種文明歷史中,道德標準表現出驚人的一致性。從基本的「撒謊是不誠實行為」,到「殺人搶劫是重大的犯罪」,這些標準不僅體現了對個人行為的規範,更深層地反映了對基本人權和人類尊嚴的普遍尊重。
縱觀古今中外各國的刑事法典,那些被界定為犯罪的行為,如盜竊、搶劫、傷害、殺人等,通常都是對道德規範的嚴重違背。這反映了法律制度如何基於道德原則建立,並強化這些原則以維護社會秩序和正義。
在不同文化和社會中,雖然具體的法律條文可能有所不同,但這種將道德原則轉化為法律規範的過程體現了普遍的人類追求:創造一個公正、安全且有序的社會。這不僅顯示了法律與道德之間的密切聯繫,也突顯了道德原則在不同社會治理結構中的關鍵作用。
2.2 道德標準的穩定性
道德標準具有跨越時空而永恆不變的穩定性。
即使回到幾千年前的古代社會,我們會發現,無論是在熙熙攘攘的市集,還是在神祕莊嚴的宮殿中,人們談論的是非善惡,與今天人們所認識的並無太大差異。
中國傳統文化中經常流傳這樣一句話:「天不變,道亦不變」⁸³²;而在西方的傳統宗教中,也有類似的觀點,「天地要廢去,我的話卻不能廢去。」⁸³³
不管是東方還是西方,人們都遵循某種永恆不變的道德法則,這都反映了人類對道德標準的穩定性和永恆性的認同。即使在不斷變化的社會環境中,人類對誠實、善良、公正等這些基本的共識仍然穩定,並被廣泛接受。
在不同的文化中,這些法則的具體表達方式雖然各不相同,就像一個多彩的拼圖,每個文化都是獨特的一塊,但拼在一起就構成了整體的道德圖景,人們仍然可以看出其中的關聯和共性。
美國神學家、哲學家、南方福音神學院院長(Southern Evangelical Seminary)諾曼‧蓋斯勒(Norman L. Geisler, 1932—2019)博士,從邏輯的角度分析了道德法則。
蓋斯勒認為,儘管在每個時代都有人違反道德律(Moral law),但這並不意味著道德律本身在變化,這只意味著人違反了道德律。他認為,道德律是永恆存在的,不會隨時間的變化而改變。人們有時會混淆了「現在做的」和「應該做的」。⁸³⁴
蓋斯勒博士認為,在面對複雜的情況時,人們有時會做出錯誤的道德判斷,但是對道德的基本原則,人們不會搞錯。 例如,每個人都知道生命的珍貴,因此謀殺始終是錯誤的。
蓋斯勒還說,例如謀殺,儘管現在比之前有了更多的謀殺案件的發生,但是並不能說明道德要求禁止謀殺的標準變了。希特勒當年也知道這一點,因此他才把猶太人貶低到非人的境地,才敢謀殺他們。
總的來說,雖然人類社會在不斷變化,文化和習俗也在演變,但基本的道德原則永遠不變,就像指南針一樣,始終指向著道德的真北。
2.3 道德超越世間權威
道德是一股強大的力量,超越了人世間的一切權威,無論是頭頂王冠的君主還是手持權杖的宗教首領,都要受其影響和約束。它像一個無形的天秤衡量人心中的慾望和行為,就像一面照見靈魂深處的明鏡,幫助人辨別是非、善惡。
無論是腰纏萬貫的大亨還是街頭要飯的乞丐,無論是有權有勢的高官還是自由自在的平民,在道德標準面前人人平等。在世間的權威舞台上,道德同樣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中國傳統文化中,有「道統」之說,也就是權力者的所作所為要符合「天道」、符合道德。不符合道德者,被稱為「無道」,就喪失了其統治的正當性。
從古至今,中國歷史上無數明君以尊重天道、重視德行為宗旨,與子民同心協力,謀國家安寧、民生幸福。他們大多都將天道視為至高無上的存在,深信君主應該遵循天意,把君主的德行放在統治的核心。很多帝王也常舉行祭天的儀式,藉此表達對天地神靈的敬畏之情。這種敬天之心,不僅是一種儀式,更是一種對天道的尊崇和順應。
對於宗教權威,道德也是一種衡量標準。正的宗教信仰都教人向善;相反,有些打著宗教名義的極端組織大肆殺人、仇恨、狹隘排外,用道德衡量,就不是正的。
2.4 道德是人之為人的根本
人作為地球上的萬物之靈,具有獨特的物質身體和精神世界。道德,不僅是一套行為規範,更是我們每個人的生命本質要素。
例如,當我們走在街上看到一個跌倒在地上的人時,我們內心的第一反應是什麼?是走過去伸出手把他扶起來?還是繼續走自己的路?
相信我們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都是想要把他扶起來,這種內心深處的不加思考的反應,其實就是來源於我們人與生俱來的一種道德反應模式。當人們按照這種正確的方式行事時,會感到內心的安寧和平靜;相反,當我們違背自己的道德良心,會本能地感到內疚或羞愧。
因此,道德不只是一種觀念,它是我們作為「人」這種生命的本質特徵。也就是說,人的本質是一種道德個體,將我們與其它生物區分開來。當人的行為符合人的道德標準的時候,才是健全的生命;如果不符合道德,人的身體健康也會出現問題。
大量的精神神經免疫學的研究證明,那些與人為善且能經常保持平和、大度、樂觀心態的人,往往身體的免疫力比較好,不容易感染病毒。
用一棵樹來比喻,人的道德像樹根,行為像枝葉,受到根的滋養和支撐。為人處世符合道德規範的人,就像一棵樹的根深深扎入土壤中,穩固而深遠,枝葉繁茂;反之,為人處世脫離了道德原則的人,就好像一棵樹的樹根正在萎縮,儘管它暫時枝葉繁茂,但已給自己的將來埋下了危機。
三、進化論從根本上摧毀道德的根基
有人認為進化論只是生物學領域的理論,其實不然。在當今社會,進化論早已超越了生物學的範疇,被視作一種哲學世界觀,與傳統價值觀形成對立。
傳統文化認為,創世主或神創造了人類,為人類設定了道德倫理規範和普世價值。也就是說,道德的來源超越於人類,來自於「上天」或「神」的規範,這使得道德具有穩定的標準和普世性,超越了一切世俗權威。
然而,進化論試圖從純生物的角度解釋人類的起源,認為人是從猴子進化而來的,而且主張人類就是自身的主宰。這種觀點直接挑戰了道德的超然性來源,從本質上動搖了道德的根基。
進化論的觀點對現代人類文明的各個領域都產生了負面影響,尤其是在道德、倫理、法律、心理、哲學和政治等方面。可以說,當今人類社會出現的各種社會問題和負面現象,幾乎都與進化論有關。
被稱為「現代創造科學之父」的美國地質學家亨利‧M‧莫里斯(Dr. Henry M. Morris, 1916—2006)曾說,「無論進化是否被誤解或誤用,它確實已經成為世界上各種邪惡學說和影響的偽科學理論依據。人們需要了解這一點!」⁸³⁵
莫里斯還補充說:「在主張進化思想是世界上主要有害體系和做法的根源時,我並不是在暗示相信進化論的人都是邪惡或道德有問題的。問題在於進化思想本身,而不是相信它的人。」
3.1 進化論使人背離基本道德理念
進化論主張所有的生物包括人類都是進化鏈條中的一環,並以「自然選擇」和「適者生存」的叢林法則作為核心觀點。根據叢林法則,生物為了自己的生存而進行弱肉強食的鬥爭。那麼在人類社會中,叢林法則為不道德行為開脫,為了爭奪有限的資源,人與人之間可以相互傷害,強者欺凌弱者,自私自利,不擇手段,沒有道德可言。
蘇格蘭著名人類學家、解剖學家亞瑟‧基思教授(Prof. Dr. Sir Arthur Keith, 1866—1955)對進化論的道德觀所作的研究的結果是:「正如我們所見,從前和現在的所謂自然進化過程都是殘酷、獸性、冷酷和沒有憐憫的。」(as we have just seen, the ways of national evolution, both in the past and in the present, are cruel, brutal, ruthless, and without mercy.)⁸³⁶
達爾文在《人類的由來》(The Descent of Man)一書中將進化論應用於人類的道德分析。 他認為人類的道德行為與動物的利他行為沒有本質區別、人類的道德良心也是進化而來的,並且不斷演化;道德的演化是群體適應的結果。⁸³⁷
然而,在人類社會當中,道德本質上是利他的。如果為他人著想,就被視為善良;如果只考慮自己,就被視為自私。人的善良行為不是進化論的所謂的自我生存或群體適應的需要所能解釋的。
如果像達爾文所言,道德真的是進化而來的,那麼用弱肉強食的思想作為指導,如何能演化出替他人著想的善良呢?
因此,達爾文的進化論無法解釋人類的道德性。如果沒有道德約束,人類就會為了私利而不擇手段,或者被邪念控制而墮落。
而後續的進化論者更進一步將個人的自私行為解釋為道德的本質,顛覆了道德的標準。從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 1941—)的《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⁸³⁸,到威爾遜(Edward O. Wilson, 1929—2021)的《社會生物學》(Sociobiology)⁸³⁹,再到羅伯特‧賴特(Robert Wright)的《道德動物》(The Moral Animal)⁸⁴⁰,這些理論家主張道德的基礎是基因的自私傳播、人們的道德行為只是基因自私的結果,根據這類觀點,人們的道德行為是為了在社會中生存和繁衍後代而演化出來的。
這些進化論者認為,個體為了生存才會維護群體秩序,道德就是維持群體秩序的工具;亂倫在各個文明中都被禁止,是因為亂倫不利於基因傳遞;婚姻、親情、愛情、同情、憐憫、 友誼、付出,都是人與人之間的算計和交換,其根源都是基因的自私性,其目的是為了使基因更好地傳遞給後代。
進化論者把人背離道德的自私解釋為道德的根源,人的自私由此變成了「合理而正當」的。因此,進化論相當於顛覆了人類的是非標準,把人類千古以來的高尚道德詮釋成了自私自利的行為,把道德的內涵庸俗化,全面扭曲變異了道德的內涵和標準,道德的基本準則「善良、利他」被徹底顛覆。
3.2 進化論破壞道德的穩定性
根據進化論的邏輯,生物遵循「適者生存」的進化規律,涉及不斷的變化與適應。從這個視角看,人類的道德觀念同樣被視為進化過程中形成的適應性結果。這種觀點認為,道德不是超越人類歷史的固定不變之物,會隨著生命的進化和社會的進步而進行調整和發展。進化論的這一觀點在根本上否定了道德價值和標準的統一性,挑戰了道德的穩定性。這種觀點導致了道德相對主義。
由於道德相對論的影響,很多道德的評判標準和道德概念的內涵已經被改變。現代社會很多人,因為沒有傳統道德的約束而為所欲為。
比如,人類幾千年來正常社會的道德原則是「搶劫不道德」;租房子的人應該付房租,不付房租也是不道德的。可是現在美國社會卻出現在商店不付錢直接拿東西理直氣壯就走(美其名曰「零元購」),其實就是「搶劫」;租屋者不付房租,毫無羞恥感。
過去人們看到有人偷東西,會譴責小偷;現在可能會責怪被偷的人不小心。過去看到婚外情,人們會鄙視這種人;現在看到官員們包二奶、三奶,可能會埋怨自己沒本事。過去做學問的看到有人抄襲作假,人們會義憤填膺;現在可能也會隨波逐流。
再如,西方社會所提倡的自由、寬容、多元化等等思想,都要應該符合基本道德理念才能被認可,而不能是沒有道德原則的任意妄為。
古典自由的涵義原本是以天賦尊嚴和權利反抗世間權威的壓制與奴役,但是,現在的自由變成了「為所欲為」和「放縱」。 西方的一些馬克思主義學派,比如「文化馬克思主義」,也打著發展和自由的旗號,改變傳統道德的內涵,把不道德當成「新道德」。
美國伊利諾伊州迪爾菲爾德市三一福音神學院新約聖經名譽教授唐納德‧阿瑟‧卡森(Donald Arthur Carson)研究發現,道德相對主義改變了寬容的涵義。⁸⁴¹
卡森教授說,寬容的本來涵義是尊重不同觀點的存在,但現在「寬容」被變異成──我們不能認為相反的觀點是錯誤的,必須認為是正確的,甚至那些違背基本道德原則的觀點也必須要被接受。
進化論的道德相對主義觀點至少引發了三個重要後果。
首先,如果道德是相對的,則每個人或群體都可能根據自身的需求和偏好來定義「道德」。這種情況下,普遍適用的是非、善惡標準將變得模糊。如果人們之間缺乏共識和共同的價值觀,那麼社會的基本秩序可能遭受破壞,導致矛盾和衝突無法得到有效解決。
第二,傳統道德觀念,如「善惡有報」「天道輪迴」等,有助於約束人的自私本性,促使人們在行為上考慮他人、遵守社會的基本規範。若道德標準變得相對化,這種約束力就減弱。
第三,強權可以隨意解釋和改變「道德」,掌握權力者為了自己的權力和私慾,可以確立對自己有利的「道德」標準,利用權力改變道德標準為己所用 。
四、進化論把人動物化 使人墮落放縱
傳統文化給人規定了道德行為規範,而且道德也是人類與動物區分的重要環節。可是進化假說在否定人的道德價值的同時,也使得人越來越動物化、在道德上更加墮落和放縱。
4.1 進化論把人動物化
人類對人的心理和精神的關注及探索古已有之。在中國古代,就存在「天人合一」的宇宙觀,讓人們關注道德,人的行為要符合天道;還有「厚德載物」的思想,人要「修身養性」,做一個道德高尚的人。
在西方,英語中的心理學一詞psychology源自希臘語,後來轉化成拉丁語:psychologia,意思是「靈魂的研究」,psycho表示「靈魂」「精神」,ology表示「研究」。對人心理的研究探索也主要在哲學中,蘇格拉底和柏拉圖也從人的精神、德行來論述人的心理。
但是,自從達爾文提出進化論,受進化論影響的對人的心理研究就偏離了人的精神和德行,把人類的心理歸於人的生物特徵,並用生物方法解決人的心理問題。
達爾文的進化論把人作為一堆蛋白質和基因等物質的混合體,宣揚並過分強調人與動物的共性,聲稱人就是動物進化而來、人的動物性就是人的本性,從而為人的墮落提供藉口。其中,進化論對心理學的影響最為典型。
19世紀奧地利心理學家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提出精神分析學說,把人的生物特性中的「性慾」作為研究人心理的核心概念,認為人的心理主要受本能驅動。弗洛伊德承認,自己的觀點主要受到達爾文的影響。⁸⁴²
在他的自傳中,弗洛伊德回憶道,「當時流行的達爾文主義說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因為它為理解宇宙提供了非凡的推動力。」(Darwin’s doctrine, then in vogue, was a powerful attraction, since it promised to provide an extraordinary thrust to understanding the universe.)弗洛伊德非常崇拜達爾文,並夢想成為與他平起平坐的人。
另外,美國機能主義心理學流派也受到了達爾文進化論的影響。 該理論提出人與動物一樣,受到「本能」(instinct)控制,與認為人的行為來自於理性的傳統觀點不同。
後來,隨著自然科學基因技術的發展,用基因包裝的進化論以更極端的方式被納入心理學范圍。1975年,美國哈佛大學社會生物學家愛德華‧奧斯本‧威爾遜(Edward O. Wilson, 1929—2021)在《社會生物學》(Sociobiology)一書中,依據達爾文的進化論,創立了社會生物學,用生物特徵的基因來解釋人的所有社會行為,認為人的行為與低等動物的行為沒有區別,都是被「自私的基因」所決定的,所有生命形式存在的根本原因是為了保持基因的永續。⁸⁴³
此理論一經出現,即遭到了大多數學者的批評和質疑。 之後,文化人類學和心理學中的一些學者把社會生物學的本質發展成另外一種新的理論模型,並冠之以「進化心理學」的名稱。⁸⁴⁴
進化心理學認為心理學是生物學的一個分支, 心理學是進化論的一部分,人類心理也是動物心理的一種,和動物沒有區別。進化心理學從一開始就引起了巨大的爭議和批評,尤其是對倫理道德的負面影響令人擔憂。
進化心理學把人與動物類比,以生物屬性解釋人的心理和行為,忽略人的精神和理智。其名詞不斷變換,從「本能」到「遺傳」,從「行為」到「基因」,無論怎麼變換,其實質就是,從人的生物特徵界定並分析人的心理和行為,使進化論從純粹的生物理論假說擴展到對社會規范、倫理和文化道德的解釋。
進化心理學進一步認為,人既然是動物,動物性的慾望與惡念就是理所當然的,人的行為不必受到約束,人任何壞行為都是因為不可改變的基因造成的。人們在做出反道德行為時,不再感到內疚和不安,從而逃避良心的譴責。
受進化論影響的心理學完全顛覆了幾千年來約束人的道德規范,以慾望來合理化人的行為,或者可以說為人在無節制的慾望下的行為提供合理的藉口,甚至為人的犯罪行為和墮落行為進行生物類比的辯護,從最根本上否定人的道德性和倫理性。
進化生物學家蘭迪‧桑希爾(Randy Thornhill)和克雷格‧T‧帕爾默(Craig T. Palmer)提出了「強姦是為了適應而進化」的觀點,稱強姦是一種對基因有利的行為,甚至把強姦描述為一種增強男性健康的配偶選擇形式⁸⁴⁵。很多批評進化心理學的學者認為,這是為犯罪行為辯護。
現代社會的種種壞的行為、惡的念頭、變態心理,都能從進化心理學中找到「心安理得」的理由。社會道德一瀉千里。
一個完整的人包括兩個部分,其一是人的物質身體,其二是人的精神存在。因為人有肉體,由此產生了各種慾望。但是,按照傳統文化,人之為人在於人的道德和理智,所以,人會在內心中秉持一種理智,自覺約束自己的行為和壞念頭,控制自己的慾望,讓人有尊嚴地活著,不讓自己淪為低級動物。
縱觀人類的歷史,傳統文化都讓人提升道德水準、修養身心、使行為舉止有節有度不放縱,而進化論則恰恰相反。
4.2 進化論使人墮落放縱
進化論把人動物化,將墮落當成了自然,讓人無所顧忌地突破道德底線,不僅不對墮落行為感到羞恥,還有人以此為榮。這在兩性關係上表現得尤為突出。
傳統文化中,道德包含了貞潔的兩性關係和正常的夫妻人倫關係。俗話說「萬惡淫為首」。《禮記》裡說:「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⁸⁴⁶」
在西方傳統文化中,男女之間交往也需要檢點,不能放縱自己。婚姻被視為男女之間神聖的結合。這種結合通常通過在教堂舉行的宗教儀式來見證,其中夫妻雙方發誓將對彼此保持忠誠。在《舊約》中,十誡的第七條誡命明確指出「不可姦淫」。
傳統道德被進化論破壞後,當今社會婚外情、亂性現象令人怵目驚心。
在中國,信奉進化論的各級官員利用權力淫亂無度,包養情婦,寡廉鮮恥、顛倒人倫。《官員形象危機2012報告》指出,95%的貪官都包養情婦,有的甚至包養一百多個。⁸⁴⁷
很多普通大眾也推波助流、放縱無度。在中國大陸,「各種各樣的色情場所遍地開花,地下紅燈區林立。按摩、洗腳、髮廊、會所……全世界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有這樣名目繁多的色情場所。據統計,中國妓女已多達2,000萬,其中職業妓女就有400萬。中國的所謂門戶網站,甚至中共的官方網站新華網、人民網,挑逗性的文字和露骨的圖片、視頻比比皆是,想迴避都迴避不了。」⁸⁴⁸
學生在學校被強姦的案例也很多,連幼兒也無法倖免。
2017年11月22日,北京朝陽區管莊紅黃藍幼兒園新天地分園國際小二班的幼兒遭老師扎針、注射不明液體、餵食不明藥片。孩子告訴家長,還有「叔叔醫生」「醫生爺爺」給他們做「身體檢查」,大家都是「光溜溜」,疑似孩子遭到「性侵」和「猥褻」。 孩子身上發現了針眼,腿部、屁股、腋下都有被針扎過的痕跡。有輿論稱,該幼兒園園長的丈夫有軍隊背景,為一個俗稱「老虎團」的警衛第3師第13團提供場所,群體猥褻幼童。⁸⁴⁹
網民認為,「對這麼小的幼兒,能下此毒手,真是天良喪盡了」,還有的說,「事實可能比你想像的更糟糕、更殘忍、更變態。」
在中共體制下,這是被發現與被揭露的罪惡,還有多少罪惡與魔鬼行徑被掩蓋,都無法得知。 這種令人髮指的惡行,幾乎無所不在。被中共用進化論洗腦後的中國人,很多已經道德淪喪、毫無底線、禽獸不如、喪盡天良。
在西方社會,自上世紀進化論侵占教育領域、把神創論排擠出教育領域後,社會道德也一路下滑,亂性、吸毒,一些州甚至通過法律讓大麻合法化。
2023年6月29日,美國計劃生育協會(Planned Parenthood)在推特中批判貞潔的觀念。2023年6月29日,這條推文下面出現了八千多條評論,其中絕大多數評論都是批評推文的觀點。美國計劃生育協會還在7月11日的推文中建議人們對這種亂性觀念「無需感到羞恥」,還建議觀看色情內容、發送色情簡訊等。⁸⁵⁰
2023年6月在加拿大多倫多等地舉行的「首都驕傲」節上,一些成年人在兒童面前裸身露體,公開表演猥褻活動,極其不堪入目。家長非常憤慨:「公開裸體?這是公開猥褻!」⁸⁵¹
聚眾淫亂是明顯的道德墮落的表現,尤其對少年和兒童更是莫大的毒害。
進化論摧毀人類道德的根基並將人類無底線地動物化的另一個更嚴重的例子,是現在西方充滿色情和亂性色彩的LGBTQI+運動。美國自由派已經把這些理論以多元化的名義納入學校教育,把它灌輸給未成年的孩子。
根據保守主義的研究,LGBTQ中的Q是這個理論的核心,就是要徹底顛覆道德和倫理。LGBTQ中的Q是酷兒(queer)的簡稱,代表著戀童癖、亂倫和獸交,徹底摧毀傳統的道德,對所有兒童甚至嬰兒,廢除性同意法,等於認可強姦的合法性。⁸⁵²
美國思想哲學家、芝加哥大學教授韋弗(Richard Malcolm Weaver, 1910—1963)在《思想的後果》(Ideas Have Consequences)裡指出,現代社會把人類淫穢的東西公開化,赤裸裸地展示物質和慾望,讓人不再有羞恥感、儀式感,人偏離了神給人定的規范和道德。人們蔑視儀式、傳統和習俗,為所欲為,不受束縛,褻瀆傳統,導致了人的墮落和放縱。⁸⁵³
但是,人的墮落真的沒有後果嗎?在聖經中記載了諾亞方舟的事情,當時的人類已經墮落得非常可怕,於是上帝用洪水懲罰了人類。
中國傳統文化認為,人的道德墮落會招來天災。現在,各種天災、疾病、怪病層出不窮,人類不僅不檢點自己的行為、約束自己,還試圖通過外在的措施來應對,這是南轅北轍。
五、進化論摧毀法律的道德基礎
一個社會的規范分為兩部分,一個是以文化方式呈現的道德,一個是以制度呈現的法律。前者是對人的內在的善性提升,後者是對人的惡行的外在懲罰,目的是讓人抑制惡念和慾望,但法律必須以道德為基礎起到懲惡揚善的作用。
自古以來,法律一直是公平、正義的象徵,法律存在的目的就是讓人們獲得公平正義。古羅馬法典《查士丁尼法典》⁸⁵⁴(Code of Justinian)將法學定義為「法學是關於神事和人事的知識;是關於正義和非正義的科學」。⁸⁵⁵(Jurisprudence is the knowledge of things divine and human, the science of the just and the unjust.)
5.1 法律以道德為基礎 制約公共權力
在中國傳統社會,道德占據顯赫的地位。法律作為治理社會的輔助手段,必須公正、符合天理、以道德為基礎。當權者受到道德和法律的約束,不能胡作非為。
西方則側重於制度形式的法律約束,但是,法律必須來自於更高的規範、受更高規範的約束。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提出,法治乃「良法之治」⁸⁵⁶。到中世紀,學者認為人法來自於神法。到了近代,法律界普遍認為,實在法(Positive Law)必須符合自然法(Natural Law)。自然法的核心理念是「人的權利是自然賦予的,人間的法律必須符合更高的規範和原則」,這種規範是人類的普世價值的體現,不證自明,「惡法非法」。
在古希臘著名的悲劇作家索福克勒斯(Sophokies)的作品《安提戈涅》(Antigone)中,安提戈涅不顧國王克瑞翁下的命令,安葬了她的哥哥。她被押到國王面前,國王克瑞翁問她,「你難道不知道這是違背禁令的嗎?」安提戈涅回答說,「當然知道,怎麼會不知道呢?這是公布了的。」⁸⁵⁷
克瑞翁問:「你真敢違背法令嗎?」安提戈涅回答說:「我敢,因為向我宣布這法令的不是宙斯,正義之神也沒有為凡人制定這樣的法令,我不認為一個凡人下一道命令,就能推翻天神制定的永恆不變的天條,天條的存在不限於今日和昨日,而是永久的,沒有人知道它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這被稱為安提戈涅的「天問」,反映了古希臘人的法律觀──法律必須符合天條、符合神給人規定的是非正義標準,即道德。
現代西方文明的法治一詞來自於英國。著名的英國法學家亨利‧德‧布拉克頓(Henry de Bracton)說,「國王在任何人之上,但在上帝和法律之下。」(The king must not be under man but under God and under the law.)⁸⁵⁸
英國大法官愛德華‧柯克爵士(Edward Coke)認為,英國的法律並不是國家政府所制定的,而是「上帝親手寫在人心中的」。⁸⁵⁹
1215年,英國通過了《自由大憲章》限制王權,進而形成了憲政、法治,約束公權力,以保障權利。
在美國,法治體現在《獨立宣言》中創世主賦予人權利,「我們認為下面這些真理是不證自明的:人人受造平等,創世主賦予他們若干不可剝奪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這是美國憲法的基礎。
也就是說,美國的開國先賢們認為,人人直接從創世主那裡而不是從國家領受了權利,而法律,就是保障創世主賦予人的權利而防止國家權力侵犯的規范。
法治的內涵在於,法律來自於更高的規範,超越於一切世俗權力──王權或者君權,法治就是用正義的法律約束王權及一切權力。
可以看出,法律其實是來自於高於人類的天理,必須符合道德。法律的目的就在於通過對人外在行為的約束來達到「懲惡揚善」,維護人間的正義和良知,實現公正的價值。
法律的效力形式上出自國家,但從根本上說是來自道德,也就是說,法律之所以有權威、讓公眾的遵守,並不是因為法律出自國家,而是因為法律能體現正義和公正的道德價值。
5.2 進化論扭曲法律 導致極權
19世紀在歐洲出現的實證法學認為「法律是主權者的命令」⁸⁶⁰。一些實證法學家進一步提出,法律是國家(人)制定的規則,法律與道德無必然聯繫,主張「惡法亦法」。⁸⁶¹
進化論摧毀道德,鼓吹強權。當進化論否定了超然權威的存在、抽離了法律的道德根基,法律也就失去了超然的特性,變成了權力的附庸。進化論給了當時的實證法學(legal positivism)巨大助力,使實證法學大行其道。
實證法學的法律觀完全摒棄了法律的正義性價值,只以法律論法律,強調法律的國家強制性和權威性。當國家所制定的法律不再有更高的規則(神法、自然法、正義、公正)約束,法律的道德基礎被摧毀,國家取得了絕對的權威,法律的正當性被國家強制性取代,國家就從法律約束的對象變成法律的實質效力來源了。
而所謂國家制定法律,實質是由掌控國家公權力的人制定法律,掌控國家權力者取代道德成為法律的正義決斷者,統治者就會全權掌控公民的個人生命與自由。那麼,國家政府就不再是法律之下的受約束者,而成為法律合法性的唯一根源。
由此,法律的正當性不再以正義和公正為衡量標準,而變成了法律從國家政府取得合法性,法律的道德基礎被抽離,失去了善惡和是非的原則,法律蛻變為權力者可以隨心所欲用以管控民眾和社會的手段、治人的工具。馬克思主義進一步宣稱,法律是「統治階級的意志」的體現。
進化論導致法律被歪曲,甚至「惡法亦法」。中世紀神學家聖多馬斯‧阿奎那(St Thomas Aquinas)把不公正的法律視為「歪曲的法律 (crooked law)」。
進化論把「適者生存、弱肉強食」的叢林規則運用於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係中,就變成了社會達爾文主義。孫中山先生認為它「有強權而無公理」,「是一種野蠻之學問。」⁸⁶²
社會達爾文主義是一種非常荒謬的理論。因為自然界的動物沒有道德的要求;動物有強弱之分,存在自然的生態鏈,以維持著自然界的生態平衡,如老虎吃鹿、狼吃兔子等,這是一種正常的自然現象。但是在人類社會存在著道德的規範,而且人與人之間並沒有這樣的食物鏈關係。即使社會上存在不同階層、存在掌控國家權力者和沒有權力者,人們在人格尊嚴和生存權利上也是平等的。
任何人從事不當行為的時候,都會受到道德和法律的制約。例如傳統社會以天理、道德、法律約束權力,避免權力變質與危害社會。
在人類所有的不法行為中,利用公共權力作惡是危害最大的,也是最難恢復正義的。因此,國家政府必須受到法律制約,才能保證權力不會腐敗和防止極權暴政。
在進化論的荼毒下,權力既不受更高的規則(神法、道德)約束,也不受法律的制約。在近代的歐洲大陸,國家至上理論獲得推崇,掌權者就可以違背道德,恣意地濫用權力為所欲為。國家取代上帝成為了新的至高權威,發展到極端就導致了極權主義。
20世紀出現的兩種極權形態──納粹極權和共產極權,都是進化論摧毀道德、鼓吹強權的惡果。進化論所推導出的社會達爾文主義直接就是納粹極權的理論基礎。德國納粹極權的種族滅絕也與進化論息息相關。進化論邏輯催生了納粹宣揚的種族優越論。共產極權的產生也跟進化論密切相關,我們將在下一節詳細論述。
極權一旦建立,當權者可以以國家的名義、以發展的名義等為藉口殺人、種族滅絕。法律徹底墮落為當權者的工具和屠刀。在納粹德國,當時的司法界,從學者到法官,紛紛蠅集於納粹主義的旗幟下,背棄司法的公正、正義原則,像彌散的毒瘤一般,吞噬了正常的司法體系。
德國法學家英戈‧穆勒(Ingo Müller, 1936—)在《恐怖的法官──納粹時期的司法》一書中,記載了這些司法官的罪惡:是他們,經過縝密且富於邏輯性的「法理論證」之後,催生了臭名昭著的「紐倫堡法」,使反猶排猶具有了所謂的法律依據;是他們,端坐在國民法院、特別法院、黨衛軍警察法庭、軍事法庭之上,揮動法槌,將成千上萬的猶太人和所謂的「社會蠹蟲」「社會渣滓」驅趕進集中營,接受死亡的「洗禮」;同樣是他們,為了保證「德國種族的完美性」,作出了慘無人道的判決,即對智能低下者進行強制性絕育,令殘疾人、精神病患者在「快樂」中死亡;還是他們,把無數反戰的平民甚至德國軍人送到絞刑架下……⁸⁶³
《恐怖的法官──納粹時期的司法》提到,當元首要消滅猶太人的時候,法院和法官們不僅要服從,而且可以在法律的掩護下「合理合法」地完成任務。此時的「法律」──如果可以稱之為「法律」,充滿了血腥,而且無疑都是元首意志的體現,「希特勒就是法律」「法律和元首的意志是一回事」被法官們奉為圭臬。
與納粹的惡法相比,中共對法律的歪曲和利用更加肆無忌憚和毫無底線。國家恐怖主義大行其道,從國家元首到普通百姓,隨時可能遭到殺害。共產政權之下,被迫害和殺戮的人,動輒可以達到數百萬甚至千萬的規模。
5.3 被扭曲的法律進一步摧毀道德
道德基礎被摧毀後的法律,不再符合上天對人的道德要求,而是反映人的慾望與墮落。同時,由於法律形式上出自國家,具有引導性,掌握了國家權力的人可以通過制定反道德和反神的法律來引導和顛覆社會道德,進一步敗壞社會道德和倫理。
如在西方國家 ,通過立法維護反道德的行為,亂性、吸毒、不勞而獲等傳統認為不道德的行為,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法律」的認可和保護;而信仰神的人如果反對這種行為,則可能搆成「違法」。
綜上所述,人類幾千年來,法律都是來自於道德,是人們追求正義和公正的希望,同時,法律也是約束權力、防止出現極權的屏障。
但是,由於進化論對道德根基的摧毀,法律內涵和道德基礎被進化論徹底顛覆,同時,進化論所宣揚的進化邏輯、弱肉強食、吹捧強權,讓法律淪為了極權統治的工具。
本應維護正義的法律成為了製造不公、不正義的工具。本應限制公權力、保護民眾權利的法律顛倒成了不受約束的權力侵害和剝奪民眾權利的手段。本應維護道德的法律,淪落成了摧毀道德、變異道德的幫凶。
六、進化論催生血腥邪惡的共產極權
在人類歷史上,共產主義被公認為是最殘暴、最血腥的意識形態,倡導以暴力方式摧毀傳統文明的一切形式,包括人類的道德、倫理、法律以及婚姻、家庭、國家和社會結構。正如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裡說:「共產黨人不屑於隱瞞自己的觀點和意圖。他們公開宣布:他們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現存的社會制度才能達到。」
進化論為共產主義提供重要理論依據,從而催生了人類歷史上最龐大、最系統的集反神、暴力、極權等諸多邪惡於一身的共產罪惡理論體系,並推動這種邪惡勢力遍布全球,讓人類文明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浩劫。
6.1 進化論為共產主義提供所謂的「科學依據」
首先, 進化論讓共產主義理論自稱找到「科學依據」。
進化論是一種妄想假說,但是卻打著「自然科學」的幌子騙人。這個論點在本書的前幾章已經充分論證清楚。
如果打開現在共產主義政權──中共的教科書,會看到這樣的內容:「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自然科學前提是細胞學說、能量守恆和轉化定律、生物進化論」。
共產主義作為一種理論,在其產生之時,歐洲的宗教信仰依然很普遍,絕大多數人包括大多數科學家都相信上帝造人,遵循傳統的宗教規范和生活方式,要讓人們接受一個無神論、反傳統的共產理論是非常艱難的。
德國作家比阿特‧懷爾德史密夫(Beate Wilder-Smith)認為,進化論是「當今馬克思主義學說之核心」⁸⁶⁴。達爾文為馬克思主義敞開了大門,因為他讓馬克思有了否定萬物受造並繼而否認有神的「科學理由」⁸⁶⁵。
馬克思和恩格斯曾清楚地說明進化論與信仰的關係:「現在我們以進化的概念來看宇宙,再也沒有空間容納一位創造者或統治者了。」⁸⁶⁶
其次,作為共產主義核心理論的「歷史發展規律論」建立在達爾文提出的所謂的生物進化的規律上。
進化假說的邏輯是:生物的進化過程是從簡單到複雜、從低到高的線性發展過程,也就是從無生命的物質進化到有生命的細胞,又從低等生物進化到猴子,再進化成人。
馬克思主義者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編造人類的進化過程,聲稱猴子進化成人是勞動的結果,進化成人之後,人過著公有制的原始生活,即原始社會;然後出現了私有制,出現了剝削,進入了奴隸社會;後又發展到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再發展到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社會。以從低到高、發展邏輯來論證共產主義的「先進性」和「發展的必然性」。
可以看出,達爾文的進化論就是馬克思共產主義理論的前提和基礎。如果讀一下共產中國大陸的中學和大學教材,基本上是同樣的思路和邏輯,從達爾文進化論直接銜接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發展史。儘管,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沒有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發展是符合馬克思的這種假說的,但是,共產黨卻把此假說當成真理灌輸給學生和大眾。
在中共的歷史教科書中,往往可以看到這樣的內容「山頂洞人(類人猿)」,還包括猿如何通過勞動變成了人。
在共產國家,馬克思主義的共產主義理論是所有學科的所謂「思想基礎」,如倫理學、法學、社會學、政治學、歷史學、文學、心理學等等。因此,所有的學科都建立在進化論的基礎上,共產國家把進化論當成科學和真理,灌輸給學生和大眾。
6.2 進化論是共產主義暴力殺戮的助推劑
在人類的傳統文化中,敬畏生命是普遍的價值觀,中國有句話「人命關天」,無論在哪個民族和國家,濫殺無辜都是最重的犯罪行為,國家會予以懲罰。在所有的正統宗教中,殺人更是禁止的,佛家講,殺人要造很大的罪業,基督教也有「不可殺人」的戒律。但是,共產國家不僅殺人,而且以國家的名義殺死上億的人。
進化論主張「自然選擇」「相互競爭」「優勝劣汰」,人是動物的一種,社會人與人之間也是不斷競爭與鬥爭。共產主義的核心觀點是「階級鬥爭是社會發展的動力」,人類歷史的發展是階級鬥爭的結果,無產階級要取得權力,就應該通過暴力革命的手段。
當達爾文的《物種起源》發表後,馬克思欣喜若狂:「達爾文的書甚為重要,對我而言,他那『自然選擇(natural selection)』的說法為歷史中的『階級鬥爭』(class struggle)奠定了基礎。」⁸⁶⁷
在階級鬥爭理論的指導下,一個階級消滅另一個階級是合理的。奪取權力的過程中使用暴力,奪取權力後維持權力需要暴力,殺人和滅絕一個群體都是共產主義革命的需要。
美國記者與作家約翰‧彼得‧科斯特(John Peter Koster, 1945—)曾寫道,「列寧辦公室裡唯一的藝術作品是個庸俗的雕像:坐在一堆包括《物種起源》(Origin of Species)的書上的一隻猿猴正在凝視著一個人類的骷髏頭骨。當他在辦公桌前工作、核准計劃或簽署執行死刑令時,這個標誌著達爾文對人類評價的泥塑,就一直留在列寧的視線范圍之內。那猿猴和頭骨是其信仰的象徵:達爾文主義相信人『只不過』是獸,世界是個叢林,個別人的性命『根本』無關痛癢。」(The only piece of art work in Lenin’s office was a kitsch statue of an ape sitting on a heap of books—including Origin of Species—and contemplating a human skull. This rather vulgar artifact, a comment in clay on Darwin’s view of man, remained in Lenin’s view as he worked at his desk, approving plans or signing death warrants as he deemed necessary. The ape and the skull were to Lenin what a gilded icon might have been to his father. The ape and the skull were a symbol of his faith, the Darwinian faith that man is a brute, the world is a jungle, and individual lives are irrelevant.)⁸⁶⁸
科斯特在書中繼續寫道:「列寧可能不是一個本能惡毒的人,儘管他確實下令採取許多惡毒的措施。也許猿和頭骨是為了提醒他,在達爾文的世界裡,人對人的殘忍是不可避免的。在他努力通過『科學』手段實現『工人天堂』的過程中,他下令造成大量人員死亡。猿猴和頭骨可能幫助他抑制了健康童年遺留下來的任何善良或人道的衝動。(Lenin was probably not an instinctively vicious man, though he certainly ordered a great many vicious measures. Perhaps the ape and the skull were invoked to remind him that, in the world according to Darwin, man’s brutality to man is inevitable. In his struggle to bring about the “worker’s paradise” through “scientific” means, he ordered a great many deaths. The ape and the skull may have helped him stifle whatever kindly or humane impulses were left over from a wholesome childh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