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正體 - 手機版 - 電子報

人民報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貧富懸殊已成中國社會動亂之重要因數
 
【人民報訊】大紀元12月2日電,隨著整體經濟發展,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一擲千金,但逾千萬下崗工人卻陷困境。城鄉差距拉大,農民負擔沉重,穀賤傷農。貧富懸殊已成爲影響社會穩定的重要變數。

將於12月3日出版的亞洲週刊報導說,隨著中國大陸經濟穩定發展,不少人都富起來了。最近《福布斯》(Forbes)雜誌評選「中國大陸五十大富豪」,包括榮毅仁、劉永好四兄弟、任正非等前十名富豪的財產,總額就接近六十億美元。不少人則在連年上升的神州股市中,在自立創業的熱潮中,賺得人生裏的第一桶金,因此消費也豪爽闊綽,一擲千金。上海、廣州等城市的購物大道上游人如鯽,高級西餐廳、大酒樓都擠滿顧客。在上海,擁有自己房屋產權的業主越來越多,起碼有半數上海家庭成了業主。在北京,私人轎車數目達到四十一萬輛,成爲中國大陸第一個私人轎車超過公車的城市。大型歌劇《阿依達》最近在上海上演,位置較好的門票每張人民幣一千五百元(約一百八十美元),但票房仍然紅火,很多觀衆想買也買不到。

然而,不是所有富豪的生活都奢侈揮霍。談到對「財富」的理解,四川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希望集團總裁劉永好說:「就我個人而言,在解決了基本的生存之後,財富已經沒甚麼意義,僅僅是一個數字,意味著社會的認同和事業的成就感。」他說,他更看重精神上的財富。浪費的感覺非常不好,他很少陪人吃飯,煙酒不沾,常常住工廠的招待所。

劉永好是劉永行的弟弟,也是整個大陸光彩扶貧事業的發起者之一,深切了解神州貧窮問題的嚴重性。事實上,部分中國大陸民衆的富裕生活,恰與另一些人的貧窮苦況形成鮮明對比。下崗工人、退休人員和農民的生活保障問題,依然是社會穩定的最大症結。中南海也意識到,大陸經濟要持續穩定發展,就必須縮小貧富差距。

這是一個下崗一家人的故事:國有機床廠遭遇下崗大潮,退休老工人老楊的大女兒、小兒子黯然下崗,大兒子不願不死不活等下去也主動下崗,大學畢業的小女兒待業,一個曾對國家經濟作出貢獻的產業工人之家,在社會轉軌期,在市場經濟大潮洶湧衝擊下,行將瓦解,矛盾叢生。

這是遼寧人民藝術劇院推出的話劇《父親》展現的一幕幕劇情,這部戲涉及中國大陸目前最敏感的社會問題,在上海演出火爆,戲票場場搶手。由於類似個案非常普遍,所以無數觀衆感同身受,爲劇中人的遭遇動容而留下熱淚。此劇編劇、遼寧省文化廳劇目室創作員李寶羣對亞洲週刊說:「《父親》最震撼人心的還是生活,我們不是在演繹概念,不是在昇華思想,而是抓住了真情實感,用最生活化的手段展示人心和人性。」

國企下崗職工達千二萬

北京國家勞動保障部透露,今年全大陸國有企業下崗職工達一千二百萬人。另據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社會保障局副局長韓風介紹,今年全大陸企業離退休人員增加二百萬,總數達到三千一百多萬人,養老金全年支出預計二千多億元人民幣,至今,企業欠繳養老保險費已高達三百多億元人民幣。今年國家開始對養老金機制作出一系列重大改革,以確保把養老金直接發放到離退休人員手中。

前不久,中共召開十五屆五中全會,提出在新世紀將全面建設小康生活的計劃。所謂「小康」,目前有兩個標準,一是以食物消費爲參照,食物消費支出降到家庭收入的百分之五十;另一標準是GDP達到八百美元。如今中國大陸城鄉居民生活都能在總體上達到這兩個標準,步入所謂「小康生活」,而全面達到小康還有一段距離。

不過,在百姓心中,小康的標準卻不完全一樣。二十多歲的程依菁家住上海仙霞路七百五十弄十四號,月薪二千多元人民幣,在中國大陸這樣的收入已不算低,但她覺得生活與心目中的小康仍有一段距離。她的爺爺退休工資才不到一千元人民幣,還要養活她奶奶。不過,兩老生活安定,平時花費不大,兒女的事也用不著自己操心,自認也算是小康了。在中國大陸,收入越高的人對小康的定位也越高。不過,大多數市民普遍認爲,這些年的生活水平確實有了提高。總的說,農村的變化還小,城市人與農村人的生活水平差距也大。

一箇中國四個「世界」

中國經濟的地區差距正在擴大,有學者更形容「中國是一個國家四個世界」,上海、廣東、北京代表第一世界;沿海發達地區爲第二世界;中部的內地城市是第三世界;西部未發展地區爲第四世界。

初冬時節,湖南省桂陽縣農民在爲今年的菸葉賣了好價錢而興高采烈,但鄰縣許多農民卻爲稻穀賤賣而傷心。桂陽縣一位李姓中年農民說:「百斤稻穀才賣三十一二元,本都撈不回來,一年白辛苦。縣裏幫我們種菸葉,這下可種對了。」農民手中有了錢,農村市場也活了。農民不增收,農村市場就啓動不起來,經濟增長就受影響。目前,中國大陸農村消費與城市還差好幾個檔次。

二十年前,中國大陸農民收入高速增長一度被稱爲「奇蹟」,達到百分之十五點六。九七年前幾年,農民收入出現不穩定;九七年後,急劇下降;至九九年,降至百分之三點八。不少專家學者對這一統計持有異議,認爲這幾年農民收入是負增長。

中國大陸糧食雖連年豐收,市場糧價卻持續走低。爲保護農民利益,國家財政掏錢補貼糧食收購,每年花幾百億元人民幣。大陸的糧價已高出國際市場二成至七成,財政盡了力,農民收入仍上不去,拖累了經濟穩定持續發展。糧食產量確實大幅度增加,但質量並未提高多少。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品種再不改良,農產品所受的衝擊會更大。

農產品收益下降,雖然與農業生產效率與流通效率有關,不過,歸根究柢是經濟體制問題。近年農村變化的趨勢是鄉鎮政府農場化,鄉鎮政府直接組織經濟的動力和措施都大大加強,政府要求農民種植某種經濟作物的事情,已是一個十分普遍現象。

農民負擔重生活陷困境

農民負擔沉重,使生活更陷困境。十一月,北京國務院減輕農民負擔聯席會議決定派出檢查組,專項檢查和重點督查山東、吉林、四川、福建、江西、湖南、甘肅七省農民負擔情況。雖然中南海每年都多次下發文件,頒佈政策,減輕農民負擔。但許多地方,特別是偏遠地區非但不執行這些政策,反而變本加厲向農民亂收費,以各種手段封鎖中南海的減輕負擔的聲音。

北京大學經濟學家厲以寧認爲,整個經濟的增長、許多就業問題的解決,得益於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第三產業的發展,這是百姓生活變好的重要原因。中國大陸市場經濟的倡導者、北京經濟學家吳敬璉則說,雖然從平均水平看已達小康,但目前經濟仍有很嚴重的問題,就是貧富差距太大,有些人是超小康了,但有些人連溫飽都成問題,即使大家都步入小康,差距還很大,會影響社會和政治穩定。(http://renminbao.com)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00/12/2/7444.html
打印機版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機版
 
 
 
 

 
 
相關文章
 
更多文章導讀
 
 
 
 
 
 
 
 
 

1. 周玉蔻:引爆陳水扁性核彈的傳奇女人 (47,523次)

2. 小笑話:江澤民開車 (34,671次)

3. 遠華案:劉華清求情江澤民不理睬 (34,660次)

4. 江澤民病情的追蹤報導(5) (32,038次)

5. 江澤民病情的追蹤報導(4) (31,783次)

6. 神智不清的江澤民在藥性發作下發表的垮臺原因書 (30,758次)

7. 梁新:江澤民的生命正在倒記時! (30,332次)

8. 紐約市舉行褒獎法輪功創始人李洪志先生及法輪大法新聞發佈會 (29,585次)

9. 梁新:從伍紹祖復出再看中央內部的權力爭鬥 (29,495次)

10. 小笑話:中美俄三巨頭汶萊拜見上帝 (29,163次)

11. 鄧小平廢黜胡耀邦的內幕 (28,296次)

12. 北京軍區空軍少將魏正華駕機叛逃內幕 (27,855次)

13. 處死成克傑的幕後政治陰謀 (27,838次)

14. 林彪的爲人和特點 (27,544次)

15. 梁新:爲何賴昌星的電話讓江澤民不敢輕舉妄動 (26,761次)

16. 陳希同倒臺之內幕及幕後原因! (26,404次)

17. 小笑話:成克傑身後奇遇 (26,267次)

18. 中共軍方異動:張萬年迫江澤民讓步 (26,242次)

19. 李瑞環訪港暗露江澤民垮臺玄機 (26,177次)

20. 江澤民病危進一步追蹤 (24,292次)

21. 梁新:江主席身邊的「導彈」越來越搗蛋 (24,242次)

22. 見證人:歷歷在目驚心動魄的「六四」                (24,066次)

23. 順口溜:江澤民四怕 (22,847次)

24. 小笑話 (22,534次)

25. 江總又有出色表演 (22,455次)

26. 十六大黨內山頭羣起挑戰江核心 (20,903次)

27. 黃色貪官怎麼洗澡 (20,498次)

28. 梁新: 從法新社報導看中共內部的權力較量 (20,340次)

29. 南京大學弄巧成拙戳了江澤民的痛處 (20,290次)

30. 梁新:爲什麼中國老百姓殷切期盼江澤民同志儘快壽終正寢 (20,191次)

31. 江澤民軼事二三樁 (19,863次)

32. 傳江澤民病危,賴昌星被捕,全國無一人敢定宣傳口徑 (19,673次)

33. 總理的決心:查!即使案件牽涉江澤民本人 (19,622次)

34. 江黑心政府的話要反過來聽神經才正常 (19,431次)

35. 江澤民「大義滅親」討好軍方 曾慶紅「敗走麥城」失利官場 (19,363次)

 
本報記者
 
 
專欄作者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